软件开发发展历程(四)

从静态页面到全栈开发:Web 开发技术的发展

本系列第四篇,聚焦 Web 开发技术的演进历程(1990 年代至今)。从简单的文档展示到复杂的全栈应用,Web 技术经历了三次范式跃迁:静态到动态同步到异步单一到全栈。本文将梳理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,揭示每个阶段的核心矛盾与突破路径。

静态页面 → CGI 动态生成 → 服务端脚本语言 → MVC 分层 → Ajax 异步 → 前后端分离 → REST/GraphQL → 跨端开发 → 全栈体系


一、静态 Web 时代:文档网络的原始形态(1990~1995)

1.1 技术基础与核心特征

  • 三大基石:HTML(1989)、HTTP/0.9(1991)、URL(1994)
  • 运行模式:浏览器直接渲染服务器预生成的 .html 文件
  • 典型案例:早期 CERN 内部文档系统、个人主页(如 Tim Berners-Lee 主页)

1.2 局限性引发的矛盾

矛盾维度 具体表现
内容僵化 无法根据用户请求动态生成页面
交互缺失 仅支持超链接跳转,无表单提交能力
数据孤立 页面与后端数据完全割裂
👉 静态架构无法支撑用户个性化需求,催生动态内容生成技术。

二、动态 Web 革命:CGI 与服务端脚本语言(1995~2005)

2.1 CGI(通用网关接口)的突破

  • 工作原理:Web 服务器调用外部程序(Perl/C 编写)生成 HTML
  • 技术案例:早期搜索引擎(如 AltaVista)通过 CGI 处理查询请求
  • 局限性
    • 每次请求创建新进程,性能低下(Apache 的 “fork 炸弹” 问题)
    • 代码与 HTML 混杂,维护困难(”意大利面条式代码”)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